主页 > 企业家 > 管理参考 > 什么情况下,组织治理可以“无为而治”?

什么情况下,组织治理可以“无为而治”?

发表日期:2009-09-13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历史上的无为而治,以汉初的黄老之术最为有名,萧规曹随,终极造就了文景之治。题目在于,这种无为而治,在当代是否具备复制或者参照的条件和价值?LN8

  对无为而治的解释,以《道德经》最为经典。究其要旨,不过以柔弱胜刚强。但有一点需要留意,人们说起道家往往老庄并称,而老子的无为和庄子的潇洒根本不是一码事。老子是为统治者筹划治术,庄子则是为出世者描绘江湖。老谋深算的老聃和个性张扬的庄周不啻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在技术层面,后者在价值层面。LN8

  单纯从技术层面看无为而治,那么我们可以断言,任何一个组织,不可能全面无为。老子主张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在无为的姿态下有为。对于组织来说,哪怕是倡导无为而治的领导人,心里也会十分清楚,要生存就不能根本无为,要发展更不能完全无为,总要在有些地方“有为”。LN8

  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资源总是有限的。有为就要占用资源。所以,一旦一个组织全面有为,就意味着这个组织的资源利用会进进高度紧张状态,弦绷得太紧,稍有不慎就会出题目。LN8

  清朝的汪辉祖谈到知县、书吏和师爷的关系时曾经指出,一个知县到任,下面的书吏往往会主动给知县出很多主意,极力策动知县大干一番事业,不是兴修水利、垦田开荒,就是产业结构调整,或者是推行某种富民政策,总之言之凿凿,忧国忧民。这种情况下,明智的知县往往当面不置可否,然后私下同师爷商量。师爷同书吏的身份不一样,他是知县的个人顾问,所以他会认真辨析书吏建议的真实意图,指出书吏要给自己谋利的动机。假如接受了书吏的建议,书吏能从中得到多少好处,老百姓能够从中收到多少实惠,知县能够在政绩上增加多少砝码,孰轻孰重,一条一条列举得清清楚楚。最后由知县定夺,哪些建议该接受,哪些需要打折扣,哪些应当回尽。总之,用知县的无为来控制书吏的有为,以防止书吏的有为坑害民众。LN8

  一旦上下都有为,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业,那么,有可能短期收到显著成效,但长远老百姓就受不了。商鞅变法的成功,就是上下的有为凝聚成了巨大的气力。而秦王朝的快速覆灭,恰正是这种全面有为耗尽了民力。西汉的无为而治,正是接受了秦朝的教训而出现的。LN8

  这样,所谓无为而治,实际上是决策层要有意弛缓组织行为的张力。在层次上,这种无为而治肯定是上层无为而下层有为。这一关系是不可颠倒的。一旦下层无为而上层有为,组织就进进了某种病态。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有多种,但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民间对变法基本上没有热情,变法的着眼点是增加国库收益,老百姓得不到多少实惠。结果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下面执行中的阻力过大,扭曲过多,断送了变法。LN8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