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市场营销 > 品牌视角 > 民族院校品牌危机与控制策略(2)

民族院校品牌危机与控制策略(2)

发表日期:2009-12-13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2、疏远市场与被市场疏远,导致主客观供求状态的间歇性分离

  民族院校的社会联系,长期以来过多地表现在与民族地区和主管行政系统的联系。而民族地区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目前不是主要战场,从而使得民族院校与市场经济有些疏远。由于民族院校与经济主要战场的信息沟通,没有实现正常化,信息来源不自觉地偏离了经济主战场,对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信息回馈出现钝化现象。

  当民族院校无意疏远市场经济的同时,也被市场经济所无意疏远。课堂上的教师,大多数没有机会与市场经济进行有效接触,对社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理解,教学照本宣科,科研闭门造车,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民族院校这种从主客观上逐步被市场疏远的状态,不利于学校品牌的健康发展。

  3、过度自我与误导公众,导致品牌形象传播出现较大的偏差

  民族院校的最大共同特点,是过度自我。过度自我的主要表现,就是夸大少数民族性外在形式。几乎所有民族院校的对外传媒活动中,必须搞得“很少数民族”,学生要穿上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服装——不管你是不是这个民族。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迎接贵宾,还出现在诸如招生海报、各类宣传画册、电视节目等等之中。

  这种过度的自我渲染,使得内地不明***的公众在获得“希奇”信息的同时,很难把民族院校与高等学府联系起来,导致品牌形象出现较大的偏差。笔者经常在企业碰到“刘教授,你的汉语水平怎么这么好呀?”国内某重点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初次和我通电话的时候,也说出了类似的话:“你们不是学习语言的学校吗?”就是鲜明的写照!1234下一页尾页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