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市场营销 > 品牌视角 > 民族院校品牌危机与控制策略

民族院校品牌危机与控制策略

发表日期:2009-12-13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民族院校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处解决民族题目、帮助各少数民族进步的一种具体的有效手段,在历经50余年的风雨中,为帮助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与进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然而,当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中步进21世纪的今天,市场经济竞争的主要手段——品牌竞争,也逐步渗透到各个高校。很多高校为了进步自己的办学竞争力,纷纷采取合并的方式组建规模型大学,或者另辟疆土兴修新规模巨大的新校区。在“拼规模”的思路下,很多大学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扩招成为各个高校展开竞争和进步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其结果是大大降低了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升学供需矛盾。加上各种社会办学气力的异军突起和突破计划招生的原有形态,“生源”题目,即将成为影响普通高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题目,“生源”活动也将以高校的品牌作为主要是参照物。民族院校——中国普通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客观存在的角度上讲,在场“品牌”竞争中,已经面临着深刻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假如我们不重视这场危机,那么在5至10年后,将迎接生死存亡的考验。这决不是危言耸听。针对民族院校存在的品牌危机,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危机的客观存在形式和探索解决危机的办法,不足之处还请同行专家赐教。

  一、民族院校的品牌行为危机

  品牌营销理论以为:品牌活动的惯性思维有可能导致品牌行为危机,并影响品牌偏离发展方向。这种观点在民族院校的品牌发展中得到体现。长期的传统思维和业已习惯的惯性工作方式,导致民族院校的品牌活动在思维和工作上出现了很多品牌行为危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政治象征大于办学本质,导致办学理念出现误区

  民族院校成立之初,政治意义在其中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各个民族院校的首要任务。在这30年的办学经历中,大批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到民族地区,成为民族地区的建设骨干。这些民族干部为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各个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出现了新的情况: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水平的进步,少数民族考生升学率的进步,民族院校已经不再是他们首选的报考对象。另一方面,社会进步也给人才的活动创造了新的机会,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人才的相互活动,民族地区的人才来源题目已经形成多种渠道,不再像过往以民族院校毕业生为主要人才来源的社会现实。

  但是,民族院校的治理者们并没有充分熟悉到这个题目,仍然把办学的政治象征置于主要位置,并凌驾于办学本质之上。这种办学理念的偏离,从客观结果来看改变了民族院校办学本身必须遵循的一些普遍规律。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