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商务指南 > 诚信防骗 > 试论信用风险治理的七大困难(3)

试论信用风险治理的七大困难(3)

发表日期:2010-05-16 | 来源 :未知 | 点击数: 次 收听:
 
article_gg18

  2.2传染性及其影响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描述信用风险的传染性。在一个经济中,假如市场出现萧条衰退,企业1因产品销售不出往,资金不能回笼,或企业投资的资产价格暴跌(如房地产、股价等资产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出现大幅下跌),还不了它的供给商企业2的应收帐款,会导致企业2也偿还不了它的供给商企业3的应收帐款,如此等等,此时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因一个企业对其供给商的应收帐款违约,就可能导致信用链条中的每个企业都不能偿还其它企业的债务以及银行的债务,也就是说一家企业的信用风险可能蔓延成整个资金链上的信用风险之灾,这体现出了信用风险的传染性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作为整个信用链条的“纽结中心”(这是由于在现代经济中,大部分企业都会向银行借款的),受到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最大,承受的负担也最严重,可能会导致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会使公众对银行信用失往信心,进而出现挤兑、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

  韩国的经济危机就是信用风险传染性特点的一个很好的例证。现在大部分学者都不否认韩国长期实行大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而导致的高利率、高外债、高负债等一系列题目是使得金融风险迅速积累、转移到银行和政府部分、并影响到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终极导致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1981、1986、1987年韩国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达到83.5%、78.1%、76.9%;1990年11月17日韩国银行监视员在国情检查报告中指出,韩国30家大财团所属的147家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下的只有14家,占到9.5%,据统计1990~1996年之间韩国制造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处于75%左右[3]。

  传染性给信用风险治理带来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困难之四:巨大的资金窟窿难以填补有的人以为,对信用风险的传染性治理只要投进一笔初始资金,将信用链条打破即可。实在,这个初始“推动力”是解决不了实际题目的,要想通过从外部投进资金真正解决这个题目,必须要填满整个链上所有企业与银行的“窟窿”,才能够真正恢复经济活力。但这是一个巨大的窟窿,难以填补。

  ?困难之五:“羊群效应”心理因素难以治理当信用风险开始蔓延时,最难以治理的是人们的心理上的担心与恐惧。这种担心又会使情况越发的变得糟糕。

  2.3系统性及其影响

  信用风险的系统性是指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会对信用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的特性。我们首先用企业间债务的超常增长作为企业间信用风险的替换指标来对这个特性做一个实证。

  企业间债务的“逾额增长率”是指企业间债务的增长,减往中间产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再减往各时期企业间债务的预期增率(采用经济增长率作为“自然增长率”的替换)[4]。利用统计年鉴计算出1985~2001年的企业间应收帐款增长率的时间序列,如图3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间未预期增长率的峰值以及“阶跃”的情况都出现在在经济的转折点上。1989年出现第一个峰值也是第一次阶跃58.3%;1993年出现第二个也是最高的峰值也是最大的阶跃87.6%,1997年出现第三次阶跃;而1989、1993、1997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国家一旦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通常都会引起企业间应收账款的激增,尤其是在由宽松向紧缩调整的时候,企业间应收帐款增长的幅度更大,而且在之后的很长时间内难以消化,这部分增量的应收帐款极易成为信用损失。从这段分析我们不丢脸到信用风险的系统性特征。这个特征带来的信用风险治理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困难之六:宏观经济变化的难以猜测性。

营销广告策划网(www.ideatop.net)

养生专题
策划宝典